推動預防關口前移 慢性病的發生
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又稱慢性病,是指病情持續時間長、發展緩慢的疾病。慢性病分為4個主要類型:心腦血管疾病、癌癥、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和糖尿病。
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、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、飲食結構發生變化,慢性病由于其發病率、死亡率高,知曉率、控制率低和疾病經濟負擔重等特點,已成為威脅我國人民群眾生命健康的重要公共衛生問題。
《全國第六次衛生服務統計調查專題報告》顯示,心腦血管疾病、糖尿病和癌癥等重大慢性病占我國疾病經濟負擔超90%,我國55歲至64歲人群慢性病患病率達48.4%,65歲及以上老年人發病率達62.3%。
隨著慢性病患者的基數不斷擴大,我國因慢性病死亡比例也有所增加?!吨袊用駹I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(2020年)》顯示,2019年我國因慢性病導致的死亡占總死亡88.5%,與2015年相比有所上升。慢性病防控工作仍面臨較大挑戰。
提升慢性病識別干預 突出“防”字
《“十四五”國民健康規劃》提出,“強化慢性病綜合防控和傷害預防干預”“提高心腦血管疾病、癌癥、慢性呼吸系統疾病、糖尿病等重大慢性病綜合防治能力”“推進‘三高’(高血壓、高血糖、高血脂)共管”等,在國家戰略層面為慢性病防控做出指引。目前,我國已將實施慢性病綜合防控戰略納入《“健康中國2030”規劃綱要》,提出“降低重大慢性病過早死亡率”。
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有關專家表示,推動預防關口前移,能夠大大減少慢性病的發生和發展。既從源頭上控制重大疾病,做到使人民更健康,又令醫療衛生服務更從容有效,是最經濟、有效的健康策略。
慢性病可防可控,加強慢性病防治是個人、家庭、社會、政府共同的責任。面對防治慢性病的挑戰,需要發動全社會的力量,加強慢性病識別干預,盡快扭轉慢性病高發態勢,推進實現全民健康。
全部評論